雷公墨梗要及成因推论

 

一、雷公墨梗要

 

1、雷公墨名称的由来  

 

我国雷州半岛、海南等地,在暴雨倾泻后,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黑色的、样子奇特的、纯正玻璃质的石块。因其常于雷雨天气中被雨水从岩层中冲刷脱落出来,以致古人误以为是雷电造成的。古有传说是雷公画符遗留的墨块,因此被称为“雷公墨”。 

    早在唐朝就有学者对其研究并有记载。唐代杰出学者房千里在《投荒杂录》中记载:“雷州…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 

    在《本草纲目》巨著中,李时珍在前人医学成果基础上,著述雷公墨其“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石林,磨汁服。亦煮服。作枕,除魔梦不详。藏器。刮末服,主瘵疾,杀劳虫,下蛊毒,止泄洩。置箱间,不生蛀虫。诸雷物佩之,安神定志,治惊邪之疾。”等见解,以服用、佩带、藏放等方式使用雷公墨,可达到安神、镇惊、辟邪、除痨、止泻、消毒、驱虫等医疗药用目的。(参阅 《本草纲目·石二》)

 

 

2、雷公墨的物理特征

    雷公墨通常为墨黑色、漆黑色(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代表“水”,五色之一),标本的边部因较薄而呈半透明的绿色、茶色。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即使在电镜下放大数千倍也表现出非晶质性和断口特征。有特有刻蚀纹路。硬度高于人造普通玻璃,个体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一般为几克至几百克。砂土中样品新鲜,无被搬运和磨蚀痕迹。水冲搬运料较光滑。雷公墨的外形多样,保存有完整的特定形状的大致可归纳为八种:

1)小球状:蚕豆大小的小球状。

2)扁球状:如核桃大小。

3)水滴状:像拉长的水滴,长轴大于短轴的三倍以上。垂直长轴的断面为圆形。 

4)哑铃状:两端稍有膨大的长棒状。(图片来源——公众号墨色) 

5)长棒状:一般长3-5厘米,截面圆形,截面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 

6)圆饼及碗状:

 

7)树皮空心状:厚3-5毫米的弯曲薄片。内曲面有流动条纹构造,外曲面有不规则的凹坑及沟槽。

8)薄片状:厚3-5毫米。强光下的片状雷公墨,气泡逸散孔洞、与空气微尘摩擦撞击气印清晰可见。

    雷公墨表现出溅起和降落的特征。凹坑构造是玻璃体急剧冷缩形成的弧形裂开脱落后留下的痕迹。而纹层构造则是玻璃体在完全固结前呈塑性状态时经过扭曲,拉撕和柔皱形成的丝状物聚集而成。由于玻璃的均一性,使得这些丝状物已表现不明显,仅在风化的表面隐约可见,纹层构造便是这种成因的反映。

 

3、玻璃陨石的组分

玻璃陨石表现为同一区域成份十分均一,但不同区域差别很大。

化学组成变化范围:

SiO24885%;Al2O3818%;

FeO1.411%;MgO0.428%;

CaO0.310%;Na2O0.33.9%;

K2O1.33.8;TiO20.31.1%。

玻璃陨石的折光率为1.481.62

玻璃陨石的密度为2.32.6克/厘米,某些微小玻璃陨石可以达到更高的数值。

 

4、雷公墨的年龄值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严正认为:用裂变径迹法和钾氨法,可以测定雷公墨的绝对年龄,测定结果大约为70万年。这一数值与澳亚散布区内其他地区玻璃陨石的年龄一致,说明它们是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

 

二、雷公墨的成因推论

 

 雷公墨的成因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五种推测和解释,但没有定论。    

第一种认为它与雷电有关。研究发现,各散布区的玻璃质石块都具有相似的地质年龄。而雷电是随时随机的。这些情况显然表明它们的形成,与雷电这种遍布全球的自然现象毫无关系。

 

IMG_271

 

从分布特征看,在我国,雷公墨不仅在海南岛有,也可见于雷州半岛,闽粤沿海和台湾等地。在世界上,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即澳亚散布区、象牙海岸散布区、北美散布区、莫尔达维散布区。此外,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带及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发现

第二种认为它是火山喷出的物质。据查火山的分布与雷公墨的散布区并不吻合。

IMG_276

当火山爆发时,喷出高度有限,呈自由落体状。喷出的炽热气体中充满了火山灰,并常伴有雷电。灰尘在硅质岩浆中形成无数气泡,常又会因种种原因而破裂。火山形成的这种物质中,常有一些微晶和骸晶物质。而雷公墨却是均一的玻璃质,内部气泡少而不同。另外,雷公墨几乎不含水,而火山玻璃含水量很高。

第三种认为它是陨石

IMG_279

 其一是即该陨石本身就为玻璃质,陨落前就曾遇超高温熔融,陨落中再次燃烧爆炸。它们有相似的绝对年龄值关联,每一散布区的玻璃陨石代表是同一批次陨落事件。可以解释的是陨石陨落的方向,陨石母体、地球的相对位置因素,导致了玻璃陨石呈四个特别地区分布的状态。

其二推测是一次巨大的陨石事件所形成。其外部熔壳不断熔融爆炸,降落所致大量的玻璃碎块。

 

第四种认为它来自月球。

.IMG_283

可能是月球火山喷发物飞溅,陨落到地球上而形成的。月球起源说既能解释玻璃陨石在物质成分上所表现出来的地外成因特征,也能说明玻璃陨石所具有的陨石分布特点,还能说明它为什么与常见的三类陨石有明显的差异,以及它为什么具有明显小得多的年龄值。可是月球早在31亿年前已结束火山活动,根本不具有喷出如此多玻璃陨石到地球上的火山作用。可能是70万年前,月球遭遇到陨石连续或一次大的撞击熔融喷射,大量碎块进入地球的缘由。这个猜测随着不断的登月科考的事件,可能性大增。

 

第五种认为是陨石冲击熔融的产物。

IMG_284

    它的形成与陨落的巨大陨石落地撞击有关。对古地磁的研究发现,地磁极会突然转向,它可能与巨大陨石的撞击有关。而几次雷公墨的形成年龄正好和地磁转向年龄吻合。但是陨石轰击事件比雷公墨出现的频率要多,时间点更分散,应该有多阶段年龄的雷公墨才符合常理。 

总的来说:

 目前国外陨石界,陨石冲击地球熔融说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其假设如下:

70万年前,有一块巨大的陨石冲击了澳大利亚附近的某一地区,当时表面为页岩或玄武岩,由于陨落体自身的重量和产生的千万巴以上冲击力,使地表岩石倾刻间得到超过自身熔点的温度,从而引起地表岩石熔融或选择性熔融,并且迅速溅起,形成数以万计的硅酸盐熔融液滴,然后骤冷、固结、漂浮在大气层上,最终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球表面,形成雷公墨。

 

中国陨石界目前,陨石冲击月球溅射说占据主流。其推断如下:

    雷公墨的熔融刻蚀纹形态及深度,是火山喷发和陨石冲击溅射所不能形成。月壤中发现大量玻璃质存在。其与雷公墨现有组分类似。陨石冲击月球(同时期一次或多次),熔融月壤月岩,大量碎块溅射进入地球。再经地球大气摩擦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碎块达到充分熔融,形成较高密度和纯度,经空气刻蚀拉伸,落地后形成雷公墨。

 

662bdc99dedfbebbfda9a7dc0bfd7072f55660777091ec7a0eaa732ad7716e77876aee404d51045bdc2c8383c1fdedcc1ab53ea093847443eaea6abd4cd1e17cfbae94f6106f95c10f63a21e06e3b106c98bcc8aa24d38eea6cb93b8f79b2e3758e7c60fc4d79520999feb070d2087b32a846b98b5049ed4109be35fd664b8743f6cb16bd23774639cdb41caf07c8b5b9e9e35bfe624cef13840931ea6c98f911d2f6d29213c65b750e484b16ba9a189

 

 

 

 

 

 

 

                                                       [中国西部陨石网 原创文稿]